石胡荽:一种适应性强的药用草本植物 🌿
石胡荽,学名 Centipeda minima,是菊科石胡荽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它还有许多别称,如鹅不食草、鸡肠草、沙飞草等。这种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、大洋洲及印度等地,模式种采自亚洲。
形态特征
石胡荽为一年生草本植物,茎铺散多分枝,纤细且基部匍匐状,无毛或微披蛛丝状毛,着地后易生根,高度约为5-20厘米。叶子呈倒卵状椭圆形,互生,顶端钝,基部楔形,上部边缘具2-3不规则疏齿,无柄,表面无毛,背面微披蛛丝状毛及腺点。
花为头状花序,细小扁球形,单生于叶腋,直径约3-4毫米。雌花位于外围,两性花位于中央,果实为瘦果,圆柱形或椭圆形,具4棱,棱上有长毛。
分布与生长环境
石胡荽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、日本、朝鲜半岛、印度、大洋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华北、东北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和西南地区。它通常生长在海拔100米至1,900米之间的田野、阴湿草地及路旁荒野上。
石胡荽适应性强,喜欢湿润环境,对土壤要求不高,但更倾向于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。🌱
药用价值
石胡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,其干燥全草入药,中药名为鹅不食草,味辛,性温,归肺、肝经。它具有祛风通窍、解毒消肿、止咳平喘等多种功效,可用于治疗感冒、咳嗽、哮喘、头痛、鼻炎等多种病症。
此外,石胡荽还被用于现代临床治疗慢性气管炎、慢性肠胃炎、急慢性鼻炎等疾病。
繁殖与养护
石胡荽的繁殖方式以种子繁殖为主,也可通过分株方式进行。日常养护时需保持土壤湿润,避免过度干旱。病虫害防治方面,应注意及时清除杂草,减少病虫害的发生。
适宜种植在半阴或全阳环境下,确保通风良好。🌞
未来展望
石胡荽的总体概述可以概括为一种适应性强、药用价值高的草本植物。未来,随着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,石胡荽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。